顾晓阳:80年代真那么好吗

顾晓阳,作家、导演。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,1987年赴日本留学,1990年移居美国。作品有《洛杉矶蜂鸟》等,冯小刚电影《不见不散》编剧,电视剧《花开也有声》导演。
01
1980年代后半段社会上有妖气,最典型的就是气功热。当时我也很感兴趣。1988年夏,我离开北京才半年,从日本回来过暑假。听说影协有一场气功讲座,是北影厂厂长汪洋推荐过来的,我就去了。讲座在影协的“标准放映室”(现在叫影协剧场,已改为...
顾晓阳,作家、导演。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,1987年赴日本留学,1990年移居美国。作品有《洛杉矶蜂鸟》等,冯小刚电影《不见不散》编剧,电视剧《花开也有声》导演。
01
1980年代后半段社会上有妖气,最典型的就是气功热。当时我也很感兴趣。1988年夏,我离开北京才半年,从日本回来过暑假。听说影协有一场气功讲座,是北影厂厂长汪洋推荐过来的,我就去了。讲座在影协的“标准放映室”(现在叫影协剧场,已改为...
1993年9月6日,孟悦和明凤英从旧金山开车回洛杉矶,我托她俩捎上了顾城和谢烨,下午五、六点钟,到了我家。本来他们只是从这儿路过,第二天转机回新西兰,没想到因签证和机票问题,一下住了十五天。9月21日,离开洛杉矶去塔西提,住一夜后飞奥克兰,再渡海回到了自己的家——激流岛。10月8日,顾城杀死谢烨,上吊自杀。
6日那天我在华人超市买好了冻羊肉片,留孟、明一起吃涮羊肉。顾城戴一顶帆布做的西式礼帽...
1
大概在1991年年到1992年间,我经历了一次精神危机,不深刻,也不是特严重。多次在深夜睡梦中醒来,再也睡不着。印象最深的是在圣迭哥我姐姐家过周末,凌晨3点多,我醒了,轻轻走到房门外,坐在台阶上抽烟,思绪万千。我现在算个什么呢?一日复一日单调地循环着,没有任何意义。日常生活像看不见的蛀虫,星星点点偷蚀着我的生命,恍惚之间,已吞去一大块。日子如同失业者口袋里的钞票,花一张少一张。我的人生目标从未变过...
有一段时间,我常到咖啡馆里去写东西。一杯咖啡,或者一壶茶,像雾那么轻的环境音乐,都足以使人气定神闲,写起来,可能比较顺畅。
这是星期天的早晨,人很少,我、离我不远的一对青年男女、角落里一个妇人带着一个孩子,就是这些了。格外的安静,反倒使我有点分神,那对青年的谈话,钻进耳中:
“十八年来我一直非常苛刻,真的!可能是太追求完美了,所以对人对事过于挑剔……”
我看看说...
一九七三年,邓公复出,为内阁副相。当周相外访时,邓乃代行其职事。周公性慎密,事无巨细,皆躬亲自理,故案上公牍恒如山积,虽瘁心劳神,久滞而不能办。值邓代之之际,不过二三日,口答手批,文牍尽罄,几案空如也,而所批无不当。后周公疾笃,持邓手曰:“你干得比我好。”
邓公少好博戏,不甚读书。在法勤工俭学时,年才十六,不学技艺,亦不习法语,日至工厂做工,归则与人谈笑嬉戏,或推牌九。同宿工棚之郑超麟见而...
1.
1978年刚上大学时,我最想写的是诗,所以学校成立社团,我加入了诗社。有一次诗社办活动,负责人让我写一张海报,贴在红一楼西墙上。海报中有一句话,大意是不拘任何观念、风格、形式都可以自由表达。这话搁现在很普通,应该也没毛病,但当时犯忌。我们系总支副书记站在海报前看了良久,然后对我说:“晓阳啊,不拘任何……都可以自由表达,这样说不好吧?‘任何观念’,错误观念也可以吗?都可以自由表达?”校党委开...
1.
1976年4月中旬,我从乌鲁木齐回到北京。四·五事件刚被镇压,整个北京城沉闷压抑,谣诼交飞,人们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。
当天晚上,我妈妈跟我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,全是关于政治形势的:第一夫人如何,老人家如何,邓大人的事情,等等等等。这在我们母子之间还是第一次。自小到大,她从没给我讲过大道理。什么怎么做人、怎么要求进步、国家人民革命传统之类,更不是父母在家庭中使用的词汇。这晚的一席话,像...
在彭小莲拍的一部纪录片里,贾植芳说:“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,都很绅士,比如胡适。从日本回来的,都有流氓气,如陈独秀、李大钊等等。”(大意)
这个说法有意思。
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有两大派:英美派和法日派。英美派的代表人物当然是胡适,还有陈源等。法日派的领袖是李石曾(留法,河北高阳人),他是蔡先生的好朋友,但他在北大时间很短,且胸怀大志,是要另开局面的。法日派中在北大真正有影响的,是...
牛街施某人,恒怀一摺叠水果刀。有闻其名而故来启衅者,遮道拦截,秽言辱之。施某懦懦然似有难色,出水果刀翫于掌上。众见而哂笑不已,甚轻之,辱益剧。施某曰:“我老了,玩儿不过你们了,给你们陪个不是!”言讫,俯身绾裤腿于膝前,持刀刺腿上,徐徐割一口,长二寸许,血出淋漓。迨起身,颜色自若。众大骇,瞠目鹄立,趾不能移。施某一一觑众人面,又曰:“怎么?还不行吗?那我再来一刀。”弯腰又刺,且呼曰:“谁有盐匀我些...
1.
黄麓师范在安徽巢湖市黄麓镇的洪家疃村。这个村是张治中的老家。张父是村中篾匠。张治中十几岁外出闯荡,发迹以后,回乡创办了这所学校。据说当年是与南京晓庄师范齐名的乡村师范。
我们文联系统八个人,作为中央讲师团成员,在1985年8月暑假中来到这里。组长老段,三十多岁,党员,是文联某单位的科长。我和老汪是副组长,“民主人士”。老汪在我们当中岁数最大,四十多了。其他人有作协的、音协的、舞协的等,...